当前位置:【新安中学首页】>【学生园地】>【学法指导
高中历史主观题解答分类指导
  [2019-12-23 09:00]  浏览次数:2162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高中历史主观题解答分类指导

来源:高中学习网

    试题的难易与题型有密切关系,对思维能力要求低的题型,当然容易,相反,则难度就会增加。同样的思维能力要求,熟悉的题型就感觉容易,相反难度就会增加。高考命题专家,也时常通过调整题型,来控制高考试题的难度。因此,考前对一些重要题型进行热身训练,是确保高考正常发挥的重要环节。
  由于分类标准不一,历史试题分类繁多,如问答题、材料题、文物题、图表题等等。我认为许多分类都是基于形式,以这样的分类进行训练难以收到良好效果。在此,我以试题对思维能力与思维方式的要求为标准进行分类,对几类思维能力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型进行分析讲解,给出解答思路,并提供相应的训练题。
  从目前高考历史主观题的命题看,单一类型的题已经很少,往往一个大题的几个小问,属于不同的思维类型,因此,我这样分只是从便于考生训练的角度考虑的。命题形式千变万化,但从根本上而言都是要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思维能力。材料题、文物题、图片题等都只是思维材料、信息来源的变化,只要完成了从中获取信息的步骤,下面的作答最终还是归为下面所提到的几个类型。当然,历史文字、文物、图片、图表等材料的处理也需要一定的能力与技巧,因此,我在选择练习题与例题时,注意考虑了这些类型的题目,请充分利用相关练习,提高自己的相关能力与水平。练习不多,请一定要动手写一下,只想不做是难以收到良好训练效果的。
  遇到问题先别急,抓住设问细分析。设问类型先弄清,明确思路再解题。
  方法技巧我提供,训练提高靠自己。熟能生巧是古训,动脑动手需统一。
  (一)比较题:
  题目特征记心中,遇到问题才不懵:题目要求将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放在一起,要求找出其异同点,有的还明确要求就相同点或不同点,得出认识或启示。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异同,是高考所要求的重要学科能力之一,比较题本来是高考试题中比较常见的题型之一,但最近几年没有出现过,因此,应引起大家的注意。
  答题技巧记得牢,作答迅速分数高:解答比较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比较需明确宗旨。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决不是随意的为比较而比较,而是有一定目的,通过比较异同,或阐明某一问题、观点,或揭示历史发展的某一规律。比较宗旨是比较题的灵魂,有的题目对此有明确的要求,有的则需要自己判断。怎样判断比较宗旨呢?首先,要考虑所比较的问题是否与现实存在联系,如有,通过比较得出对解决现实问题有意义的结论就是宗旨。其次,如感到所比较内容确实与现实无联系,那就应从相关内容本身着眼,看能得出哪些理性的结论或规律,这就是宗旨。当然,有些题目的命题宗旨是明确的,如“比较说明中国洋务运动失败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这样,就不存在确定命题宗旨的问题了。
  2、比较需求同存异。不同是绝对的,相同是相对的,绝对的相同是不存在的,相同只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的。因此,比较时应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即要适当放宽比较的要求与条件。如比较康有为与孙中山,如从其具体主张看,一个主张君主立宪,一个主张民主共和,一个要保留清政府,一个要推翻清政府,这就难以找到相同点。但将条件放宽到阶级属性、基本追求,他们的相同点就出现了:都是资产阶级代表人物,都主张兴民权,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3、比较需分开层次。首先,要全面回忆要求比较的内容,从基本内容入手找异同。如比较两次世界大战原因的异同点,在最基本的层次上,相同点是:两次世界大战都有德国挑起;大战前战争发动者都扩军备战;战争发动者都结成了同盟等。不同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密切相关,第一次则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策源地在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有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第一次世界大战迅速在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由法西斯国家对弱小国家的侵略,逐渐发展而来等。其次,将基础内容进行比较后,应再跃上一个层次,找到更根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跃上高层次,要通过以下途径:(1)找根本。把视线移开教材中具体内容的表述,将思考比较范围向着与比较内容有关的方向拓展。还以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为例,应思考,德国为什么要发动战争、为什么能发动战争呢?德国都是在成为欧洲经济强国后,成为战争发动者的,经济崛起后,其经济地位与其政治地位出现了明显的不相称,这就引出了“经济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是两次世界大战根源的结论,这是两次世界大战原因中最根本的一点。(2)抓本质。一些历史现象从表面看可能看不出其有相同或不同之处,但它们本质上却是一致的。如1953至1956年之间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们仅从内容看甚至是相反的,但它们本质上都是生产关系的调整,都适应了各自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有的从内容或现象本身看似乎两者相同或相似,但从本质上看,却是不同的。如古代史上封建统治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与当今党中央减轻农民负担,从表面上看是相同的,但本质是不一样的。(3)看趋势。对一些事件历史过程的比较,不能仅盯住过程中的细节,要把发展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观察。如春秋战国时期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相比,仅从现象看就是战争与割据,但从发展趋势上看,又都是我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
  4、具体作答要求。(1)最后作答时取舍比较点。历史内容之间可比较的东西可能有很多,最后作答时应有所取舍。我们只需要把那些符合命题宗旨的比较点,写入答案之中。有的内容虽明确是相同或不同点,但如得出的结论与命题宗旨无关也应排除。如比较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两次国共合作都是由于国民党方面的原因而破裂,在国共两党尖锐对立时通过比较,能说明国民党所应负的历史责任,甚至通过这一点揭露国民党的本质。但在当今则不能比这一点,因为这无益于当今两党的交流与合作。有的题目对比较点是有明确要求的,如只要求某一方面的相同或不同点,或要求根本的、本质的相同或不同点等。遇到这样的问题,在解题时可直接就其要求进行比较,而没有必要把所有相同或不同点都找出,再进行取舍。当然,如果直接难以得出结论,也可多比较几点,然后依据题意进行筛选。(2)先明确比较点,再作简要说明。只说出相同或不同点,往往不能说明命题的宗旨,通过简要的事实才会将问题说清楚,但对事实的表述一定要做到简明扼要。

[例题]比较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异同,并指出两次会议的思想路线有何联系?
  [参考答案]
  相同点:①在党面临严重的困难局面时召开。(比较点)前者召开时,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后者召开时,党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对比较点的说明)
  ②及时纠正“左”倾错误,确立了正确领导核心。(比较点)前者纠正了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后者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在事实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比较点的说明)
  ③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比较点)前者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使党和红军转危为安;后者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的标志。(对比较点的说明)
  不同点:①党所处的地位不同。前者党处于被围追堵截的境地;后者党处于执政地位。
  ②面临的直接任务不同。前者面临的是军事问题,后者面临的是经济建设问题。
  联系:两次会议的思想路线都是实事求是,是一致的。
  讲解:(1)确定命题宗旨。两次会议在党的历史上都具有“转折”意义,这在教材中是有明确表述的。把这两次会议进行比较就是突出这一意义,题目要求指出两次会议的思想路线有何联系?实际就是找出两次会议能实现转折的原因。因此,命题宗旨就是说明两次会议的转折意义,并找出其实现转折的原因,而最终是要说明党具有发展与建设自己的能力。(2)确定比较方向或内容。说明转折要从会议召开时面临的问题、会议与实现转折相关的内容、会议所产生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3)比较点确定与表述。相同点:就前面确定的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而言,很难说相同,但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背景:面临困难或危机;内容:纠正错误的,确立正确的;作用:实现转折。题目要求指出两次会议的思想路线有何联系,实际上还是找相同点,而且是对说明命题宗旨不可缺少的一个相同点。不同点:一个是处于革命时期,一个是处于建设时期;一个是面临军事问题,一个是面临经济建设问题。本题所比较的几个相同点对说明命题宗旨的作用是比较明确的,那确定这两个不同点有什么作用呢?在不同的环境下,面对不同的问题,党都能实现自身的转变,说明党具有建设自己、完善自己的能力,如今党也一定能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
  只记方法不练习,纸上谈兵无意义。提高水平靠实战,给你几题练一练。
  (原创?中)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代的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旅居的波斯人、突厥人、中亚人、日本人、非洲人都有很大数目。大量异邦客人的涌入,带来了他们的文化,一时间长安、洛阳两京毛毳腥膻,胡气氤氲,“长安胡化极盛一时”。唐诗人元稹有精彩的描写: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火凤声沈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
  材料二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使)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材料三鲁迅说:“汉唐虽也有边患,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虏来一样,自由驱使,毫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逃避退缩。”
  请回答:
  (1)材料一所指的“胡化”指什么?它对唐朝经济文化的发展造成了什么影响?试举一例说明。
  (2)材料二表明了乾隆皇帝的什么心态?在这一心态影响下清朝采取了什么对外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鲁迅认为唐朝与清朝采取不同对外态度与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2.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晚期,美中两国先后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国家,其影响力的提高,是以经济大发展为前提的,两国经济发展都是由于在较好的利用外部条件的同时,又对内部进行了成功的调整,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美国在近百年的经济发展中,有两次重大的生产关系调整。这两次重大的生产关系调整是哪两次?各有何作用?
  (2)20世纪中晚期,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有两次成功的生产关系调整,是哪两次?各有何作用?
  (3)中美两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中有何异同?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颁布的圈地法令与日俱增。……1679年颁布的《人身保护法》,使公民的人身自由得到保障。……1660年,一些学者已创立了皇家学会,……伦敦成了欧洲的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丹尼斯?帕平……的实验对蒸汽机的发明起了重大作用。……1750年后,英国人口急剧增长。……而这期间的农业人口,却由工业革命前占总人口的75%,下降到1801年的35%。
  史仲文《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
  材料二通过机器进行的资本自行增殖,同生存条件被机器破坏的工人人数成正比。……在这些织布工人中,许多人饿死了,许多人长期地每天靠2又1/2便士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与此相反,英国棉纺织机在东印度的影响却是急性的。1834至1835年东印度总督确认:“这样的灾难在商业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织布工人的尸骨把印度平原漂白了”。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材料三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开世界纪录之先……
  徐刚《世纪末的忧思》

材料四苏联工业化道路是用忽视农业、压缩轻工业的办法,片面发展重工业,这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和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型。……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表现为走了一条粗放发展的道路。……苏联生产每单位国民收入用钢量比美国多90%,耗电量多20%,耗油量多100%,水泥用量多80%,投资多50%。
  刘靖北《关于苏共败亡的思考》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二、三中有关英国工业革命的论点。
  (2)根据材料四与相关知识,指出苏联与英国工业化的异同。
  (3)借鉴英国、苏联的经验教训,谈谈我国应该怎样实现工业化?
  (二)评判说明题:
  题目特征记心中,遇到问题才不懵:评判说明题的特点是,题目给出某种历史观点,要求考生对观点作出判断,然后进行分析评论。也有的题目本身,认定其所给出的观点是正确或错误的,只要求考生进行分析说明。
  答题技巧记得牢,作答迅速分数高:对题目观点进行判断,是解答评判说明题的关键,因为,观点一旦判断失误,再回答下面的内容就失去意义了。对历史观点进行判断,也是这类题的难点所在。但这里有一简便易行的方法,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首先,抓住题目观点的核心所在,依此将其转换成我们常见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有时观点涉及不只是一个问题,那我们判断时就应与之相对应,把其所涉及的问题都转换成我们所熟悉的问题。然后,从教材中找出相关问题的答案,与观点进行比较,如两者一致,则题目观点是正确的;如不一致,则题目观点是错误的;如部分一致,部分不一致,则应进行辩证分析。这一方法的依据是,从现行教材看,其中的事实与观点都是作为正确内容引入的,因此,我们便可把教材中的观点当作一把“尺子”去衡量其他观点。如:“皖南事变”发生后,党内外一些人感到,形势又将是1927年“四?一二”政变的重演,认为国共合作将要破裂,内战可能扩大。试结合两次事件前后的社会主要矛盾、政治力量对比及中共的对策评析这一观点。此问题的基本观点的核心是皖南事变将产生什么影响?题目的观点是将造成国共合作破裂,甚至爆发内战。我们通过回顾“皖南事变”的影响,便知其影响并不像论者所说的那样。因此我们便可断定题目观点是错误的。除了这一基本的判断方法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判断途径。(1)有的题目在表明观点时,还给出了其观点的依据,如其依据有违背历史事实之处,那观点就很难正确了。(2)从理论层面判断,有的观点明显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相关理论,如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关系的原理等。
  一般而言,分析说明观点是评判说明题的主体部分,在答案中所占的分值最重。有的题目对论证角度做出了明确要求,对这样的问题,按题目要求到教材中寻找相关证据就可以了。有的题目对论证角度没有具体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自己确定。一般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事实说明。从教材中找到与材料所论问题相关的事实,概括列出以证明材料观点的正确或错误;(2)推理说明。如有关“皖南事变”这一问题,就需要通过推理来说明,当时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政治力量对比及中共的对策,与“四?一二”事变时相比都有明显的不同,这些都影响着“皖南事变”不会升级到国共内战。(3)理论论证。即通过分析观点与相关事实,说明其符合或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一原理。具体作答时,视题要求而定,有时三种论证方法都需要。
  [例题]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名著《全球通史》上反映出“大萧条是两次大战之间的分界线”,并以“走向战争”四个字概括1929年一 1939年世界历史发展的特点。你认为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大萧条影响的论断是否正确?为什么?你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走向战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是正确的。(亮明观点)
  1929年的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极大,使其前后两个10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一战结束到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前,战胜的资本主义大国建立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资本主义处于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危机前事实)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德国和日本先后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成为欧亚战争的策源地。从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开始,德、意、日疯狂对外侵略扩张,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逐渐解体,世界“走向战争”。(危机后事实)(前后对比,证明30年代危机确实是“分界线”,同时危机后的事实也证明了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这一结论的正确性。)
  20世纪30年代世界“走向战争”的原因: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德、意、日等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具体原因主要是经济危机促使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疯狂侵略扩张,以及英法美对法西斯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加速了战争的爆发。(按照题目要求,说明对30年代世界 “走向战争”原因的总体认识。)
  讲解:题目涉及的核心问题是,30年代经济危机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巨大影响。题目的观点可分为主观点,副观点。主观点是:“大萧条(指1929— 1933年经济危机)是两次大战之间的分界线”。副观点是: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总体而言,我们应先就30年代经济危机有什么影响这一问题,从教材寻找答案,然后,再与题目观点进行对比。由于题目副观点有“走向战争”的提示,我们可以进一步缩小思考范围,只看30年代经济危机是否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这一问题。教材内容表明,危机促使德、日法西斯上台,并推行侵略扩张政策,从而证明题目的副观点是正确。下一步再回想一下危机前的世界形势,看是否能与危机后形成显明对比,从而证明危机是否具有“分界线”的作用。危机前由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确立了一战后的国际关系新秩序,世界相对和平,也为各国经济的和平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确实与危机后对比明显,所以,题目的观点是正确。具体作答分析见例题答案中的标注。
  只记方法不练习,纸上谈兵无意义。提高水平靠实战,给你几题练一练。
  1.剪伯赞(历史学家)说:“张骞在公元前127年之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正象后来1492年歌伦布之发现美洲对于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请评论这一观点是否正确。
  2.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归根结底是一个民族运动,是具有民族独立和中国近代化两个内容的民族运动,而民族独立是第一位的;而现代史上(指 1949年以后的历史)这两个问题仍在继续,只是二者的位置发生了历史性的进步的变换。”上述观点是否正确?导致近代现代“两个问题位置变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指出19世纪中期和20世纪50年代我国“民族运动”的不同表现及其最终结局,并谈谈你对这种不同结局的认识。
  3.英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说:“生产速度及科技变革的差距,导致全球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逐渐影响政治和军事力量的对比”这一观点是否正确?结合英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不同态度导致自身经济变化及其对世界产生影响的史实,论证这一观点。(三)开放题
  题目特征记心中,遇到问题才不懵:命题给出两个以上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其道理,考生可以同意其中任何一种,也可以都不同意,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相应观点进行分析说明。出这类命题的意图是考查考生独立的思维能力与开放思维的意识。这种题型符合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要求,这一题型1999年全国高考试卷中曾出现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
  答题技巧记得牢,作答迅速分数高:解答开放型题,要防止感情用事,即使你确实认为某种观点是最正确,但真正作答时却拿不出太多的证据。由于高考阅卷是采点给分,你的试卷上“点”少,当然分数就不会高。因此,选取所要阐述的观点对答好开放题特别重要,从高考得分的角度讲,选取阐述观点应遵循如下原则:(1)选择与教材观点相近的论点为阐述对象。因为,教材是我们获取历史材料的主要途径,同意与教材相近的观点,可从教材中获取较多的相关历史资料,以说明相应的观点。同时,教师讲课时对教材观点一般说的也比较多,介绍不同观点往往是点到为止,很少展开说明,因此对新观点的理解难以到位,当然,也就很难论述详尽。(2)选择历史材料与理论依据最多的论点为阐述对象。有些题目,以材料解析题的形式出现,因此,我们应看一下各种观点能从材料中获取哪些资料支持,再加上能从教材中获取的材料,哪一种论点所拥有的支持材料最多就选哪一种论点作为阐述对象。另外,有些问题,除了需要材料论述外,还需要一定的理论说明,论点的理论依据是否充分,也应是我们选取观点的重要依据。总之,选择论点的依据,主要不是看哪一种观点我们认为更正确,而是看哪一种观点我们能答出更多的 “条目”。

六安市新安中学 XJL编辑
新安中学办公室  发布

总访问量:人次 总浏览量:10192人次 日均访问:20563人次 今日访问:3564人次 在线人数:4657
六安市新安中学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05009496号 安徽教育网站前置审批号:JXQZ382
 Copyright© 2003 www.ahxa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皖西电脑有限公司六安新闻网
邮编编码:237151 办公室:0564-2311115 教务处:0564-231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