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安中学首页】>【教学教研】>【课程改革
基于传统文化的诗教课程
  [2020-05-29 09:48]  浏览次数:7580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基于传统文化的诗教课程

来源:中国教师报 2020-05-13 作者:陈希良

   诗教,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能培育出中华民族文化个性精神。《礼记·经解》说:“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就是孔子以诗育人的理想人格目标。所以,《论语·泰伯》云:“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教在礼乐教化之先,是通向礼乐教化、成为仁人君子的起点和通道。

    特别是在当下这个信息化、技术化、智能化的3.0时代,我们越是走向全球化,越是凸显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它是民族之魂、文化之根、人文之力。所以,新时代基础教育中的诗教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汉庄中心学校教师徐小凤就根据教学要求,结合专业特长,以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为例,设计并实施课程,特色显著,值得思考和借鉴。

    借助音乐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的跃动是学生高效认知的内驱力,教师若是如孔子一般让学生“愤悱”不已,意味着首先打开了通往学生学习的心灵之门。当然,如何艺术地“呈现”目标需要明确目的和熟知学生的情况才行。于是,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设计了4个环节——

    1.呈现学习目标和图画,并通过讲出故事引起“愤悱”。将课程内容形象化,以图画的形式呈现出来,是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而且中国古典诗画同源。

    2.配乐,在音乐中范读《游子吟》。利用音乐创设情境是打动学生心灵的有效手段。孔子教育的最高智慧就是“成人之美”,以诗教育人格,尤其重视乐对诗的“兴发、感动”作用。所以,以声和乐作为打开诗教的策略是自洽的。

    3.配乐并使集体站起来齐读。身体的姿态决定着人的情绪、心态和思维。美国学者霍尔指出:“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使用个人辅助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它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基本的身体和感觉通道进入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身体记忆、情绪记忆、体验记忆是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4.在呈现学习结果的基础上配乐朗读。这是对课程的二次学习,一是为了使学生熟知诗歌韵律美,二是使学生内心加工自动化水平得到提高。从而对课程进行深度学习。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感知、认知、学习行为、参与方式、自我调节提供多种媒介的多样选择,基于学生学习的课程实施才能推动学生的成长。

    通过“读、吟”品鉴诗歌。多种形式的“读、吟”使课程“舒展盛开”,让学生自主“采蜜、酿蜜”。于是,课程设计分4步走——

    1.学生自由朗读,小组合作学习诗的“节奏”。学生自由朗读比集体共读要更投入,体味更深,理解更透;闻一多认为现代诗有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而音乐美则指节奏、音尺,“节奏即格律”。因此,在课程挖掘中抓“节奏”而锚定,可谓抓住了诗教课程的“切入点”。

    2.师生共读。师生是学习共同体中相互依存、相互理解和帮助、相互信任和欣赏的两个能动主体,是两个互为塑造、平等的双主体,也是最为活跃的人力资本。师生共读,不仅互相“生发”出新的意境,而且体现课程实施中的平等、民主意识,优化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决定着学生较强的向师性和学科感情喜好度。

    3.吟诵全诗。诗教的核心乃是从声由乐感化人心,使之“温柔敦厚而不愚”。吟是中国最美读书声,以字带声、以字行腔是汉语特有的。南宋朱熹指出,在吟唱中涵咏、思考、读书是优美的、快乐的,是“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的魅力事业,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深度思考,也是晨吟暮咏的修行养性。显然,吟诵是开发诗教课程极其重要的传统手段。

    4.在课程开发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着课程价值呈现以及课程实施与评价,根本的原则是集体合作,形成教师共同体,使每个教师的特长得到发挥并互相补益。因此,在《游子吟》的课程开发中,教师用自己的音乐天赋,拉动手风琴,让学生低吟浅唱,既抓住了中国古代诗文与音乐密不可分的关系,又使教师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思维处于被激活的状态,感染了学生,更是把学生“拉进”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新的情境中默默“迁移”,这就是切实的教育。

    利用艺术表演的手段“展现”课程。就学习策略而言,要让学生的身体参与到学习之中,把艺术化学习作为突破口。教师陈述诗之情境,为“情景表演”张目。师生配合,表演情景剧,通过表演加深理解和意义协商。但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教师进入角色快,理解更到位,学生进入角色慢,如何更好地配合;二是当个别学生表演时其他学生干什么,这些问题得不到恰如其分的处理,优质的课程效益很难获得。

    与学生充分“连接”开发诗歌课程。诗歌课程开发应将诗文构织的世界与学生的经验、认知、情感、理性、审美世界“连接”起来,是一种特殊的认知结构调整、融合。因此,让学生讲自己所得,学贵自得;通过讨论,让学生在各自的生活中尝试回答,内容具体充实而多元。徐小凤在课程开发中将学生“引入”诗中体味,然后“扩延”到日常生活之中,她用“妈妈平时为我们做什么?你为妈妈做了些什么”的问题和开放性任务,打破课程时空界限——让学生回家,给亲人吟唱《游子吟》;让学生回家“拥抱”亲人。让学生“还原”到生活中理解“母爱”与“孝亲”,这是一种延展式的提升学习;让学生既有德性又有德行,也就是知行合一的教育法。由此,课程由静态知识结构“转化”为人的行为动机的价值理由,课程“自化”(即再生性课程)成了学生德行的力量。这就是课程最美好的价值。

    (作者系甘肃省榆中一中原校长、全国优秀教师、兰州市“金城名师”)

六安市新安中学 XJL编辑
新安中学办公室  发布


总访问量:人次 总浏览量:159人次 日均访问:20551人次 今日访问:3564人次 在线人数:6914
六安市新安中学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05009496号 安徽教育网站前置审批号:JXQZ382
 Copyright© 2003 www.ahxa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皖西电脑有限公司六安新闻网
邮编编码:237151 办公室:0564-2311115 教务处:0564-231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