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教育惩戒实施系列报道③ 访谈嘉宾: 张海鹏 西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吴献新 辽宁省盘锦市魏书生中学校长 刘景菲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八中学校长 陈玉梅 北京史家小学教师 教育惩戒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家长的理解、配合与支持。实践中,家长的不当参与是影响教育惩戒实施的重要因素。如何在学校、教师与家长间形成关于教育惩戒的理念共识,建立衔接机制,形成家校合力,是《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发挥最大效用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家长的不当参与影响教育惩戒实施效果 记者:家长在影响教育惩戒实施中存在什么问题,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张海鹏:实践中,家长的不当参与是影响教育惩戒实施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对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惩戒一概否定,当出现纠纷或摩擦时,时常采取非理性方式进行过度维权,从而导致教师“不敢管”“不愿管”的教育惩戒缺位现象;另一方面,部分家长仍然延续陈旧的教育观念,缺乏对教育惩戒的参与和监督,甚至对教师的不当惩戒行为视而不见,从而放任违规体罚等现象。此外,部分家长与教师在教育惩戒的情形与规则等方面存在认知错位,导致学生在学校内外缺乏统一的行为规范和标准,呈现出教育惩戒低效现象。 因家长参与不当引起的教育惩戒缺位、滥用以及低效现象,不仅使我们无法在理念上就教育惩戒的功能与意义达成共识,而且直接影响教育惩戒的实践效果,甚至还可能引发家校、师生关系的紧张与冲突。因此,教育惩戒的有效实施,需要家长充分认识教育惩戒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尊重、支持和配合学校及教师的教育惩戒。 吴献新:多数时候,绝大多数家长对学校还是大力支持、积极配合的。从问题角度,主要存在以下三类:第一,对孩子放任不管,造成老师孤立无援,以至于长此以往,学生就“不好管”了;第二,偏听偏信,孩子在学校发生问题时,家长只信孩子说的话,不信老师,认为老师有开脱、偏袒的嫌疑,导致家长和老师关系紧张,面对这样的家长,老师就会“不想管”;第三,反应过激,家长维权意识强烈,认为学校处理不当,动不动就去上级部门“告状”,这样很容易造成家校矛盾,导致老师“不敢管”。 陈玉梅:绝大多数家长都非常配合,但也确实有个别家长对学校教育产生质疑,原因在于:第一,家长眼里只有学习,一味认为孩子到学校只要学习好就行,行为规范和习惯养成没什么大不了的。一旦孩子行为出现问题,以至于需要惩戒时,家长就觉得小题大做。第二,家长眼里只有自己的孩子。同学之间出现冲突,孩子回家跟家长诉委屈,家长的态度很重要,不能因为心疼孩子,孩子说什么就信什么。如果这时孩子再受老师批评,家长很可能就会找学校“理论”。第三,家长没有原则地溺爱孩子,觉得挫折教育是对别人家孩子讲的,自己家孩子最好都是一帆风顺。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家长的优点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问题也会直接反映在孩子身上。家长不配合学校教育,最大的受害者是孩子。比如,孩子有父母撑腰,很可能就不会心甘情愿接受学校的教育,无法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在集体活动、与同学交往时就会出现问题。因此,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老师就是园丁,帮助孩子纠错、明理,从而收获成长,家长的配合和参与必不可少。 重在家校凝聚共识,难在家庭教育观念转变 记者:家长应该在哪些环节参与进来? 张海鹏:首先是具体规则制定中的家长参与。广泛征求家长的意见,不仅是民主程序的必然要求,也有助于学校、教师和家长在教育惩戒适用的事项与规则上达成共识,减少分歧和争议。同时,还有利于让学生在校内外有统一的行为规范标准,避免由于家庭教育不当,降低学校教育的成效。其次是过程中的家长参与。家长应切实履行教育、保护职责,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教育惩戒,引导学生主动、自觉改正错误,密切关注、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实现教育惩戒的预期效果。再其次是救济监督中的家长参与。这一过程的有效参与,可以避免惩戒滥用,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惩戒规则的完善。 记者:学校如何让家长理解、支持学校及教师的教育和管理?难点在哪? 吴献新: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把教育惩戒作为专题讲座,或是家长学校读本的专题内容,向家长进行宣传。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把握:第一,因人而异、突出重点。老师要基于对学生和家长的了解,对个别家长重点做工作,让其充分知晓学校、班级的有关规定。第二,加强渗透、找准结合点。要让家长明白,教育惩戒不是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罚学生,在培养孩子上,学校与家长的利益是一致的,取得家长的理解。第三,建立队伍,找准衔接点。有时家长与老师产生了矛盾,不知道该向谁申诉,这就要求学校成立教育惩戒实施及申诉的机构,成员包括教师代表、家委会代表、法治副校长等,让家长知道有正常、合理的申诉渠道,让家校沟通保持顺畅。 作为一线校长,我认为这里面最困难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没有矛盾的时候,家长都同意,一旦涉及到自己孩子,即使他参与过相关规则的制定并且签字同意,也可能反悔。面对这种情况,实际就是三个词:讲情、讲理、讲法。 刘景菲:最困难的是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方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怎样扭转家长唯分数的观念,让家长掌握科学的育人方法,配合学校的管理,是一项长期任务。学校要持续深入宣传,通过培训、研讨、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和途径,让家长准确理解《规则》以及学校相关细则的要求。通过家校研讨,与家长凝聚教育共识。 家校协同功在平时,家委会要在核心问题上发挥作用 记者:《规则》强调了家校协作的重要性。学校怎么构建家校协作的良性机制,实现家校共育? 陈玉梅:作为教师,应利用家长会、微信群进行家庭教育的普及和引导。常讲班级故事,从专业化角度分析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活动,让家长理性看待孩子出现的问题。开展家校协同,功在平时,绝不能等出事了才请家长出面参与教育和管理。要定期开展班级活动,让每一位家长都有机会走进班级生活,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孩子的成长,见证老师的良苦用心,从而赢得家长的信任,使家长成为老师和学校的教育同盟。 家委会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当学生犯错与家长沟通无果时,家委会要发挥重要作用。当家长看到家委会出面解决时,面对同样身份的家长,通常他们就会相对冷静。 刘景菲:家校合作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智慧配合。要培养家校合作共育的教育惩戒理念,形成家校育人合力。学校要以家委会为平台,让家长更多了解学校,并能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学校实施教育惩戒的具体方案要与家委会充分研讨,明确实施路径。实施过程中,要更好地发挥家委会的组织和协调作用,提升学校的教育感召力。学校应当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家长的培训,提升家委会的整体工作水平,促进家长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家长的育人能力。 吴献新:家委会不仅要全程参与,更要在核心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一项新的政策需要广泛宣传和培训,尤其是现在有些家长的法治观念比较淡薄。可以通过模拟法庭,利用班会或是家长培训的机会,让家长了解每个环节和程序究竟是怎么进行的。还应该在学校设立青少年维权岗,由教师、家长志愿者组成,为学生提供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救济和帮扶。 记者:家长在管教孩子上应该如何配合学校? 吴献新:家长在教育孩子上不能缺位,也不能错位、越位。家长和学校要明确教育发生的时空,厘清责任边界。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更大的,教育孩子不是老师和学校单方面的事,家长要承担起责任,该管的一定要管。但在学校教育中,家长是配角,家长要摆正位置,在管教孩子上处理好与老师和学校的责任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