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安中学首页】>【教学教研】>【教育文摘
课联网建设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1-05-12 08:48]  浏览次数:1905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课联网建设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1-05-11 作者:王凯

随着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教育的发展方式与内在结构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互联网+教育”为持续提升教育质量,扩大优质教育的覆盖面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北京市教委发布的《关于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工作方案》,明确到2022年,全市基础教育名师100%开设线上直播室,选课走班全面依托融合课堂,并将在“十四五”期间形成跨校跨区课联网。此举是借助互联网打造课堂新样态的区域整体布局,是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为提升区域教育质量释放出的鲜明信号。

课堂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互联网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更多见于各种文件,在具体实践中鲜有成型经验,更少有区域整体推进的成功案例。北京市所明确的“互联网+基础教育”布局针对的正是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课堂这一关键点,也是痛点。在认真研究和继承传统课堂优势的基础上,北京市创造性提出传统课堂向“三个课堂”的有序演进。所谓三个课堂,一是指“空中课堂”,即通过完善疫情防控期间的空中课堂机制,进一步形成小初高全口径的课程资源库,形成涵括在线课程设计、制作、审核、播放等在内的在线教育标准体系,为师生提供优质资源。二是“双师课堂”,是空中课堂的升级版,将传统的单师授课模式变革为名师团队支持下的新型教学场景,实现远程名师和班级辅导教师的“1+1”分工协作教学。三是“融合课堂”,是在双师课堂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将传统的实体教室升级为智能教室,不同学校、班级的学生可以同上一节课。课联网建设极大地丰富了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不同风格教师的菜单式选择,逐步形成与学生发展潜能相匹配的个性化培养方案。

北京市所提出的三个课堂,尤其是以课联网为代表的融合课堂,进一步消除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阻碍,能够因需、适时结成师生学习共同体,高效组织教育教学,这种新模式的核心特征是借助互联网实现因材施教的最大化,其推进将进一步消除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课联网的建设与推进除了产生上述新优势之外,还将实现如下突破:一是突破传统的自给自足式课堂教学模式。在传统课堂中,学生所能享受的教育水准由所任教老师的实际水平决定,本质上是一种计划经济式课堂,独立而封闭,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二是突破个体教师的有限专业发展模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倾向于依据经验和惯性实施教学,缺乏关于教学的精准数据分析与反馈,缺乏名师的陪伴与适时点拨,也缺乏教研磨课系统的及时支持,从而陷入一种局促、有限的专业发展境地。课联网及其配套教研平台的出现可以改变这种状况,尝试建立起自适应、菜单式、个性化的教师培训体验空间,推动教师踏上一种多元快速的专业发展道路。三是突破既有教育资源的点状分布模式。教育发展需要优质资源的支撑,传统的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常常呈现为个体推进、分头行动,缺乏聚合效应,开发的资源难以保证质量,而且资源散落于不同区域、学校的数据池中,无法互联互通共享。课联网打通优质资源底层,统一建设平台、数据规范,实现了共建共享。

以课联网为代表的融合课堂为区域教育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但在具体推进中必须具备风险意识,建立预警机制,具体来说要做到四个切忌。一是切忌“简单替代”。微课、题库、课件这些由名师开发的资源无疑具有先进性和优质性,但如果只是简单替代了教师原来使用的资源,而没有指导教师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改变,还将是“穿新鞋走老路”,资源优势效能将迅速衰减。二是切忌“放任选择”。教学要适应学生,同样学生也要适应教学。资源的极大丰富不代表学校要放任学生去随意选择,完全随心所欲地发展,信息化教学不能成为失控式教学。三是切忌“自身降低”。在线直播与远程名师既有可能成为教师发展助力,也有可能成为发展阻力。如果随时可及的名师过多占据了课堂,将会挤占了教师的发展空间,降低了教师的发展愿望,长此以往很可能会导致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降低。

绘好“互联网+基础教育”蓝图,需要盘活名师资源,更要用好名师资源,借助新技术激发教育新活力,培育教育发展新动能,持续提升区域教育质量。

(作者系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六安市新安中学  ZWJ编辑
新安中学办公室  发布


总访问量:人次 总浏览量:28650人次 日均访问:20555人次 今日访问:3564人次 在线人数:24596
六安市新安中学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05009496号 安徽教育网站前置审批号:JXQZ382
 Copyright© 2003 www.ahxa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皖西电脑有限公司六安新闻网
邮编编码:237151 办公室:0564-2311115 教务处:0564-231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