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安中学首页】>【教学教研】>【教育文摘
教育信息化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战略选择
  [2022-03-21 08:57]  浏览次数:1776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2-03-18 作者:王晓燕

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宏观政策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化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不断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以教育信息化助力家校社协同育人,既是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又是“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题中要义。

以教育信息化搭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平台。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和认可。但从全国来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间依然存在断档、脱节,没有形成育人全链条。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可以用教育信息化技术手段,开辟新渠道、创立新平台、构建新模式,建立“覆盖全国、统一标准、线上线下联动、资源共享、家校社协同”的教育信息资源大数据平台,形成教育信息化共同体;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打破传统的教育路径依赖;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社区,搭建新的教育发展空间,建设即时、泛在、精准的教育信息化传播网络,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开放、共享的信息化渠道,建立家校社教育共同愿景,凝聚教育合力、统一教育共识,形成常态化、畅通有序的协同育人新平台。

以教育信息化增加家校社优质教育资源新供给。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是教育部2022年的工作要点之一。落实这项工作,主要就是以“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创新数字资源供给模式,丰富数字教育资源和服务供给,大力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以教育信息化增加家校社优质教育资源新供给。《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拓展完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开放资源汇聚共享,打破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传统壁垒,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汇聚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科研、文化资源,为各级各类学校和全体学习者提供海量、适切的学习资源服务,实现从“专用资源服务”向“大资源服务”的转变。

这里的“大资源服务”,就是要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开展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等。在教育时空上,要超越学校围墙的局限,统筹谋划、系统开发家校社各类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立家校社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衔接与供给。比如,以教育信息技术助力实施家校合作、馆校合作,特别是针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农村地区、偏远山区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辐射共享,增加高质量教育资源新供给。

以教育信息化构建家校社协同共育学习场。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场域正在迅速扩大。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一种全程、全方位的教育,以及智慧、协同、共育的家校社学习场,是迈向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以教育信息化为引领,教育部和各地方政府积极建立教育信息化共同体,推进在线家校社协同育人场景。

例如,建立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升级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除开设学校教育各学段的品德教育、课程学习等主题外,还设置了家庭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研学实践教育、教师研修等板块。特别是独立设置的课后服务板块,不仅涉及科普教育、体育锻炼、文化艺术、影视教育等资源,还链接了国家博物馆、数字科技馆、“数字敦煌”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校的线上博物馆,初步实现了以教育信息化为驱动和支撑,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参与、协同共育的现代学习场。

这种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场景,构建大数据智慧赋能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不仅是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现代化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更是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共同参与治理、共同分享教育成果的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选择。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总访问量:人次 总浏览量:14002人次 日均访问:20548人次 今日访问:3564人次 在线人数:9090
六安市新安中学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05009496号 安徽教育网站前置审批号:JXQZ382
 Copyright© 2003 www.ahxa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皖西电脑有限公司六安新闻网
邮编编码:237151 办公室:0564-2311115 教务处:0564-231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