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2-09-28 作者:周群
■“给老师的读书会”系列②
成为《中国教育报》“给老师的读书会”领读者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选共读书。我想得最多的问题是,作为领读者,我能为教师们带来点儿什么。
我的领读被安排在暑期,共读时间长达21天。说实话,我很怕浪费教师们宝贵的休息时间,因此选书时我慎之又慎。该选什么样的共读书,我有自己的标准:我一直认为,只有与阅读者以及这个时代形成内在联系,一本书才真正有价值。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背景下,“双减”政策和新课标陆续出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年轻时“摔过跟头”,且至今有30余年教龄的老教师,我懂得一个人的成长有多不容易;作为从未离开过教学岗位的一线教师,我了解教师们的工作有多辛苦、压力有多大。教改成败的关键在教师,作为北京景山学校教育改革的排头兵,我深知新一轮课改对教师们的要求有多高,挑战、机遇和压力并存,不做“升级版”的教师,培养国家需要的合格接班人就是一句空话……我回顾了个人成长经历,推己及人、换位思考,最终锁定“教师个人的全人发展问题”这一痛点问题。关于阅读,我有一句口头语:“天底下没有秘密可言,所有解开秘密的密钥都藏在书里。”现在我想,阅读也一定能带给教师解决个人成长问题的智慧、勇气和力量。
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我一直认为,教育应该是“有温度”和“目中有人”的。“有温度”和“目中有人”并不单指学生,还应当包括教师。不仅要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更要关注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人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人的发展;不仅要给目标、压力和推动力,更要帮助教师形成强大的内驱力,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实现自我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叶澜教授的文章中有三句话很打动我。她说——
“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的是其全部的人格,而不只是‘专业’。”
“教师从事的是育人的事业,作为教师,首先要自己像人一样地活着,他才能对别人产生影响,一种使其成为人的影响。”
“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持续发展的人。”
“作为教师,首先要自己像人一样地活着”,对这个表达,我简直不能更赞同了。老实讲,我很不喜欢“教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的比喻,教师的形象太卑微,情绪又太悲壮。我更喜欢有力量感的形容:教师像“太阳”,将爱的能量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学生;教师必须是个强者,内心就藏着“小宇宙”,不仅有丰富的情感,更有坚实的信念,这样才能真正引领学生全面发展……要像“太阳”,胸怀“小宇宙”,首先就要像人一样,以生动、饱满的精神状态,活出质量,活出尊严,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叶澜教授除了关注教师的全人发展,对未来教育等很多重大问题都有前瞻性的见解。通读叶澜教授的文集,我坚信这本书能给教师们带来的启迪更多。由此,我确定了共读书目:《变革中生成——叶澜教育报告集》是主打书;日本教师桥本武先生的《学习力就是生存力——百岁教师的人生寄语》以及他的学生黑岩祐治撰写的《全世界都想上的课》为主打书的辅助读物。在实际的共读过程中,我向教师们推荐阅读的书更多。我想,阅读既要有深度、高度,也要有领域方面的广度。教师们通过阅读不断地拾级而上,有了大视野,才能最终形成大格局。温度呢,就体现在共读时光中我对教师们真诚的关心中。于是,就有了每天清晨7点钟准时发布的导读视频。
伟大来自于认真、坚持
第一天,我提出了21天共读的目标:“今天我们一起阅读叶澜教授文集中的文章《教育的魅力,应从创造中去寻找》。阅读反思的主题是‘关注我们自己作为整体的人是如何发展的’。请读友们在全人发展的角度(不仅是教师身份)反思自己的状态,建立这篇文章与自己个体生命的内在关联。21天的共读之旅中,我们将通过阅读以及不同内容的书写,串联起对自我的重新审视,为自己勾勒人生画像的同时,也更好地规划未来。”
第二天,我告诉教师们我作为领读者的定位:“领读不一定就是每一篇由领读者带着解读。作者的意思表达得明明白白的,认真读,静下心来思考,将作者的表达与自己的生命和现实建立关系,你就能发现阅读这些文章对于自己的意义。这个意义的挖掘是你的任务,生成的意义也属于你自己。你挖掘得越深入,态度越真诚,收获也会越大。我的职责有三:规划21天,全程陪伴各位老师读书;找到能激活大家思考的文本和支架,抛出思考的问题,制造思考空间;引导线上交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这一天共读的篇目是《论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与欢乐》,我也围绕这个话题和教师们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思考:
“他人的人生不可复制,每个人都要走自己的路。但是从个体经历中提炼出来的有益部分却一定是可以借鉴的,人生的大智慧更是如此。”
“有很多人都有‘把一手烂牌打成一手好牌’的经历。故事的桥段不一样,但架构和性质没本质的区别——你几乎能提炼出相同的要素来。我尊重每一个努力活着,且活出生命尊严的人。”
“怎么理解创造?这一点要追问自己,要界定清楚。现阶段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和原则是‘因为有我的创造,这个社会变得更好’。”
“在我没有勇气和能力‘打怪’的时候,我会抱怨命运不公平。我有能力‘打怪’了,也就不在乎公平和不公平了。没精力,也没时间,因为我还得打‘下一只怪’呢。”
共读进行到三四天,教师们最“上头”的时候过去了,打卡的队伍开始减员。共读群里有教师说,减员现象符合“二八定律”,很正常。因为按照这个定律,能坚持21天共读的一定是少数。教师们是在安慰我,但我并不是这么认为。说到底,共读减员最重要的原因其实是教师们的内驱力不足。面对这样的动态“学情”,该如何进一步激发教师们的内驱力?我立刻调整了每日早晨的导读内容。于是第五天,我与教师们分享了夏惊鸣的文章《一切伟大都来自认真、坚持、做透》。
我还推心置腹地跟教师们谈心:
“21天打卡是个隐喻,我们的人生和做理想的教育都要坚持长期主义。”
“其实,人生有什么样的起点真不是多大的事。用长期主义引领个人的成长,这个‘长期’是要用来把自己变强的。要点就是坚持、踏实、刻苦。普通人的人生不存在什么开挂模式,‘打铁还需自身硬’,讲实力才是硬道理。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取决于自己。”
“阅读,真正重要的还是自己的所得。打卡的证书,每天分享的老师们反思文字的汇总……这些都是参考,是外力。个人发展更需要内驱力。眼下我陪伴大家读书,21天后我们各自养成读书的习惯,又清楚努力的方向,知道具体该做什么,就能够独立地做出改变;坚持下去,慢慢地就会具有叶澜教授说的内生力以及‘独立的创造力’了。”
也正是从这一天起,每天清晨的导读视频到了末尾,我都会以这样的话做总结:“阅读是一场马拉松,同样需要坚持长期主义。今天是共读第××天,老师们加油!”
一群人共攀一座高峰
我不光是向教师们提倡阅读要坚持长期主义的理念,还在这个点位上持续跟进、深化理念:
有个漫画讲“假如七年能学会一个本领,人就有11辈子”,我认为,“每个人都有‘11辈子’,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教师也需要让阅读真实发生;先思考,再输出。”
什么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运用元认知能力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总结经验,摸索规律,从而不断改进教学的行为。”
怎样反思?“需要我们教师自身具备元认知能力。”
“要思考反思的下一步是什么,当下的反思能否直接带来并指导你采取行动。”
“反思的下一步还是反思,正所谓‘谋定而动’。反思需要深化,提防浅尝辄止,提防脑袋里堆积新的名词而‘消化不良’,提防只知道‘标签’,提防只会说假话、大话、空话,提防头脑发热导致乱无章法的盲动。”
“要学会不断追问,‘一竿子捅到底’。”
“学习—思考—行动,要做终身学习者,也要做真正的行动派。”“不论是知识体系,还是认知体系,都要构建和进一步完善。”
反思后如何行动?“我们景山学校培养教师的模式是:把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教改试验、教育科研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以‘三位一体’的模式发展自我。”“要抛开面子问题,发现自己的长板和短板;要避免‘木桶效应’,补短板,增长板。”“要反思自己身上有没有叶澜教授所形容的中国教育‘赛’‘晒’‘争’‘浮’‘躁’‘糟’这六种‘病’。”
教育教学方面怎样做到长期主义?“要认真、坚持、做透,保持定力,‘沉下去’,理性思考。”“重新审视、理清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主张和教学行为。”“要实现教育理想,前提是要弄清理想的教育是什么样的。”“一要追问,二要向自己寻求答案。所有的问题都要细化,经得起追问,有充足的理据。”
如何才能做成一件事、拥有创造的力量?“一定要创造出独一无二且对自己和他人有长期价值的东西。”
“我们不仅要学习榜样,从榜样身上获得力量,更要自身具备力量。想清楚‘我期待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离热气腾腾、‘活色生香’的生活味道与生命气质有多远。”
共读的21天里,我们还共同探讨了什么是理想的教育,未来教育需要怎样的学生和教师,如何运用好“未来教育定义权”,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背景下,需要教师具备怎样的时代精神”等诸多问题。之所以会和教师们讨论看似宏大的问题,是因为在我的内心深处,始终记着陆游的诗句——“位卑未敢忘忧国”。不理解这些重大问题的意义,就无法真正投入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中,也无法实现自我的升级。
我的工作一直很忙,暑期也不例外。领读期间,正赶上我去贵州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大会。不管是忙到三更半夜还是黎明即起,我都坚持用心用情地准备每一天的领读视频。渐渐地,教师们的内驱力被激发出来。很多教师都反馈说他们很爱听我的导读,还养成了新的作息习惯:晨起听导读,上午读书、做笔记,晚上写打卡反思。一天中花四五个小时读书者大有人在。用教师们的说法形容就是“周老师又温柔又坚决,你那么用心地准备导读视频,我们都不好意思懈怠”。大家“不好意思”的结果,就是两个共读群老师们“日产反思文字总量”一直保持在15万字左右,而且反思都非常深刻、有质量。从我这个领读者的视角来看,21天阅读,就好像是一群人在共攀一座高峰。前半程大家相对吃力,但坚持下来了,就渐入了佳境。作为领读者,陪着大家一路走过来,我见证了教师们的进步:通过阅读,他们攀登到新的高度,视野日渐开阔,思维一天比一天活跃;他们能够以极其坦诚的态度面对自我,对待自己的问题自我批评毫不留情;他们互相学习,逐渐融合成一个学习型的大家庭;他们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憧憬,也有了前行的动力……这些可喜的变化,让我再一次感受到阅读的力量。
这段共读的经历回顾到最后,还是要用文中讲过的话做结尾:“21天打卡是个隐喻,我们的人生和做理想的教育都要坚持长期主义。阅读是一场马拉松,同样需要坚持长期主义。”
(作者系北京景山学校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