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2-11-13 作者:赵微
由各种原因导致的部分中小学生的学业成就明显低于同龄学生水平的学习困难(以下简称“学困”)现象,一直都是困扰家庭和学校的难题。在“双减”之前,一些家庭可能会通过大量课外补习来疏解孩子的“学困”问题,但大部分收效甚微。“双减”之后,有些家长的目光又转向了医院,希望通过医疗手段治愈孩子的“学困”,比如前段时间上海某医院“学习困难”门诊因一号难求的火爆现象上了热搜,其实也是家长的焦虑与期望的体现。
其实每个学困生学习落后的原因都不尽相同。在班级集体教学形式下,由于个体的特性和差异,有些孩子在课堂和学业表现中难免出现掉队现象,他们中很多人不是因为“笨”或者“懒”,而是由于生理、心理、教育、家庭、环境等各种因素造成的学业落后,还有学生的个性、自我概念、情绪行为特征也可能导致学习困难。针对学困生的转化,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首先,学校有必要建立帮助学困生的专门的支持体系,当学生出现学习落后现象时,能有专业的部门或者力量给予及时的关注、评估和干预,并及时与家长沟通,告知孩子出现的学习问题,并指导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帮助改善孩子的学习困难。如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在学校内部建立了学习支持中心,构建了“三级预防、双系统干预”的改善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支持系统。“三级预防”是在集体教学中关注学习落后学生、对学困生进行额外的有针对性的小组辅导、对有特定学习障碍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科学干预;“双系统”是对学困生进行认知、学业的干预系统与心理、行为的干预系统,两者并行来给予学困生科学的支持,值得学习借鉴。
其次,家校合作在学困生改进中至关重要。很多家长是非专业教育工作者,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给家长以有效的教育指导,如帮助家长科学认知学习困难的概念以及产生的原因、家庭教育的策略方法等。
其实,学习困难是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习困难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困难是指并非因智力或其他残疾所引起的学习成绩明显落后、学习适应明显不良、学业成就明显低下的现象;而狭义的学习困难也称为特定学习障碍,按照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的《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提出的概念,这是一种具有生物学起源的神经发育障碍,表现为学习和学术性技能习得上的困难,如阅读障碍、数学学习障碍、书写障碍等。普通学校只有极少部分学生是由于神经系统损伤和功能异常甚至基因异常导致的学习障碍,普遍存在的是各种原因导致的广义的学习困难。
学困生的家长在了解了孩子的具体情况后首先要努力减轻焦虑,并与老师及时沟通,根据孩子在学校与家庭中的表现,配合科学的评估手段,分析孩子学习困难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然后“对症下药”,科学应对孩子的学习困难。其次,家长需要明白,孩子的“学困”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各种原因导致的长期学业误差积累的结果。而且在此过程中,孩子的学习信心会受到打击,积累很多的挫败感,很容易产生“习得性学习无助”而放弃努力。因此家长要避免消极的期望效应,坚信孩子的学习潜能,持续鼓励和支持孩子。家长有信心了,孩子才会有信心改变现状。再其次,依据个体差异,家长要因材施教,帮助孩子扬长补短,科学指导孩子学习方法。家校积极配合,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合理、开放的路径。
学习困难的孩子只是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适应者,不是人生的失败者。每个孩子的未来都充满各种可能性和可塑性,他们走出校门后完全有可能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应给予这些孩子更多关心、耐心、鼓励和帮助,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更要注重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健康的人格。
(作者单位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