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安中学首页】>【教学教研】>【教育文摘
后疫情时代,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家校社一起来加油
  [2023-03-10 08:47]  浏览次数:1298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03-08 作者:中国教育新闻网

据中国儿童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日前联合发布的《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1)》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在中国教育报发起的两会教育热点话题调查中,学生心理健康是最受读者关注的话题之一。

今年全国两会,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也牵动着众多代表委员的心。全国政协委员张忠凯认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本期教育圆桌派我们邀请了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后疫情时代,家校社如何协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话题。

主持人:

《中国民族教育》记者 吴绍芬

本期嘉宾:

张忠凯 全国政协委员、哈尔滨东盛金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工程师

康翠萍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韩淑萍 北京教育督导评估院副研究员

焦茹 天津市和平区四平东道小学校长

莫烘霞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翠竹实验学校副校长、正高级教师

本期策划:

中国教育新闻网执行总编 段风华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关注:

家校社“三位一体”管理体系要健全

记者:结合你们的工作以及研究,请谈谈你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关注点?

张忠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和相关疾病问题,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话题。加强对中小学生心理教育的普及与深化,成为当前教育教学单位工作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康翠萍:今年两会期间,我也关注到媒体上发表的一份民进中央有关“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家校社协同管理体系”的提案。它指出了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和诊疗体系缺乏协同;二是学校的心理健康管理能力有待提升,三是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社会资源不足。

莫烘霞:近三年,纵观广西各地市的城市与乡镇学校,心理健康课开课率并不乐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度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的次数少,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资源开发也水平不足,学生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高。后疫情时代,如何破解难题,如何加强家校社联动,更广泛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韩淑萍: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需要关注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所不同。我认为,青春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值得关注。尤其是近几年,学业的压力、疫情的焦虑、代沟的磨擦相叠加,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更突出。

一提起青春期,大家首先联想到的是“叛逆”、“崩溃”、“不可理喻”等负面词汇。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为“第二断乳期”,各种心理冲击和情感冲突在所难免。家校社如何协同起来,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生理发育突变期、心智发育的高峰期,帮助他们重建亲子关系、塑造价值观和促进性格养成,是尤其值得关注的。

学校在育人主阵地中要担好责:

加强师资培训和青少年心理健康专业化服务

记者: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主阵地,在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履行好哪些职责,发挥好哪些重要作用?

张忠凯:学校作为教育教学单位,要加强中小学生心理教育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督导评价体系进行考核。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督导考评制度,将工作成效纳入各教育教学单位、各级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内容和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测评等工作内容,把“软指标”变为“硬约束”。

二是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心理教育的师资培训。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体系,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体教学计划中,针对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与学龄、学段相对应教学目标与要求,形成符合各级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或专题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各教育教学单位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解决,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面向师生和家长开展的各类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活动,并完善专职教师评价保障制度。

三是建立咨询、辅导、评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心理测评筛查方式,适时开展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对重点群体加大筛查力度,及时制定干预方案和疏导措施,做到及早实施、精准干预。学校科学运用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结果为每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建立“一生一策”的心理成长档案并有完备的心理调查及辅导记录。

我要强调的是,中小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对在家庭、学校等处境不利的学生给予重点关爱,及时开展心理干预疏导;同时对面临升学压力的初三、高三学生及家长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切实将心理健康教育及时作用于这些特殊群体,并让一些特殊群体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步入正轨。

康翠萍: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说,首先,学校管理者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其发展中的重要性。从心理环境入手,学校构建能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看见、被接纳的心理氛围,让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能够在学校中找到可以信赖的人或专业老师求助。其次,学校管理者还要重视家庭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记者:作为学校管理者,两位校长在预防和疏导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有哪些有益的探索?

焦茹:在实践中,我们积极开启关心模式,建立沟通谈话制度。按照教师分片包干原则,每位教师与学生建立导师关系,每个月要与所负责的学生至少谈心一次。畅通学生倾诉通道,每个班级设立心育委员。学校的每个校区都建立“心理素质提升中心”,公布心理热线,实行全天候开放。引进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结合筛查结果和班主任对学生的跟踪调查,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帮扶。集聚一批聚焦家庭教育的社会资源,提供专业指导和帮助。

莫烘霞:组建团队,通过学科融合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搭建“主题式”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框架;互助互研,在“互联网+”视野下实现城乡交流共建共享。坚持“一学科一团队”的工作方式,探索组建“专职+兼职”心理教师团队,通过学科融合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构建“智育”“心育”“德育”“美育”四维立体心理课程;积极实施“心理剧讲座”“心理沙画日记”“心理绘画比赛”“体验式沙盘游戏”“心理广播站”等活动形式,根据学生不同年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全学科、全师生、全过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要履职成为与孩子保持适度、良好关系的好家长:

过度忽视型或过度关注型(控制型)家长都不可取

记者: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导师。家长应如何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履好职?

康翠萍:从家长的角度说,我认为良好的亲子关系是预防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首要因素。

大致上,问题家长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过度忽视型。有的家长是因为自己工作忙碌,有的家长是不了解孩子除了物质需求还有心理和情感需求。他们即使有时间也不会跟孩子沟通。这样的父母会造成孩子和自己的情感疏离,在孩子遇到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或情绪问题时不会找父母寻求帮助。第二类是过度关注型或控制型。这些父母会把生活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尤其是学习上,严格控制他们的学习和娱乐时间,孩子遇到任何问题他们都冲锋陷阵帮助解决。这样的家长会让孩子感到透不过气来,剥夺了孩子独立处理人际关系冲突和心理问题的能力。

韩淑萍:青春期是亲子关系重建的重要契机。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以及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亲子关系也要经历不断建立、修复、巩固、升华的过程。

青春期是亲子关系重建、修复和升华的重要契机。我们要把好三个原则:爱仍然是亲子关系的底色;尊重和信任是亲子关系的基石;平等沟通是亲子关系的润滑剂。

与学业相比,融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成人成才的前提,也是教育引导的情感基础。青春期的孩子渴望更多的认同、理解和信任。家长要认同孩子的想法、选择、情感甚至错误,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比如,当孩子有学习压力时,和他们站在一起解决问题;给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保护孩子隐私……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思想,允许他们适当犯错。

“青春期”遇上“更年期”并不可怕:

青春期正是进一步丰富青少年学习生活、促进性格养成的窗口期

记者:有些家长特别担心“青春期”遇上“更年期”,但现实生活中的育儿状况往往如此。如何看待此问题并化“危”为“机”?

焦茹:“青春期”遇上“更年期”看似可怕,其实青春期是亲子关系重建、修复和升华的重要契机。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一直在创新工作方法,协助家庭担主责,让家长能更好地与孩子建立亲子关系,为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营造沃土。比如,“家长同学院”是我们学校的一个有益探索。家长同学院是家长学校,它既是教师和家长共同学习的地方,也是家长与学生一起成长的乐园。

而且,学校以教师深度家访和家长进校等多种活动为依托,打通了学校与家庭的协作育人途径,打破家校间的壁垒,打通家校共育中的瓶颈问题,让孩子们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心情更加舒畅,家长和孩子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韩淑萍:“青春期”遇上“更年期”没有大家想像得那么可怕,我们要善于化“危”为“机”。青春期恰恰是青少年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进行价值观的引领。家长的言传身教、处理问题的方式、家庭成员的互动模式,所渗透和蕴藏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对孩子价值观进行引领时,家长生硬的说教很可能适得其反。榜样示范对青春期价值观塑造过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观看电影和纪录片、参观博物馆和纪念馆,一起阅读和旅行。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价值观渗透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过程也能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同伴对孩子价值观影响也至关重要,家长要适时对孩子交友问题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择其善者而从之”,同时关注到孩子同伴不好的德行品质时要作必要的提醒。抓住青春期这个窗口,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同时,培养良好性格。有时,面对情绪不稳定的“小大人”,父母一味的“压制”,往往会给孩子性格养成带来负面影响,甚至造成性格缺陷。家长对孩子情绪失控应给予更多的理解,要和孩子一道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社会要护卫:

打通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最后一公里”

记者: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谈到“心理健康要从娃娃抓起,实现全员‘育心’”。以前也有专家提到,要实现医校结合,打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后一公里”。你们认为社会要如何发挥作用,更好地为“育心”护卫?

焦茹:这些年,作为学校管理者,我和团队成员主动加强同社会有关单位的联系沟通,充分利用关工委、科协、体育、文化、公检法、医疗卫生和旅游等方面资源,建立相对稳定的教育协作关系,更好的畅通校社联动渠道,有效丰富学校课堂和课后服务内容,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培植沃土。家长同学院、家校活动部、家长委员会、家长志工队、专家讲师团、顾问共建群,这些资源都成为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导航者、参与者,协同育人全方位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莫烘霞:学校充分利用社区、社会资源,联合医院、专门从事青少年健康教育的专业机构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这样更加充实了心理健康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拓展了守护孩子们心理健康的平台和渠道,为孩子们心理健康问题预防、筛选、疾病诊疗和全面成长做好护卫。

家校社发挥各方优势协同育人:

“三位一体”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护航

记者:健康无小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更是促进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家庭、社会如何协同起来,各司其职、各尽其力,你们还有哪些好的建议?

张忠凯:我认为,建立协调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是关键。构建协同体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教育教学单位要充分利用社会面各宣传单位对心理健康教育多角度、多层次、全覆盖的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对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普及,共同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和正确的方式去影响教育子女。发挥各方优势共同推动构建、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协调联动工作体系。

政府部门要发挥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中的主导地位。贯彻教育部和省、市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精神,根据中小学教育的特点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总访问量:人次 总浏览量:3388人次 日均访问:20550人次 今日访问:3564人次 在线人数:2981
六安市新安中学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05009496号 安徽教育网站前置审批号:JXQZ382
 Copyright© 2003 www.ahxa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皖西电脑有限公司六安新闻网
邮编编码:237151 办公室:0564-2311115 教务处:0564-231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