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蒲公英评论网 2023-05-05 作者:曹化清
最近到一所小学督导,发现他们的教案与众不同:手写教案本内容较少,多为教材、教师用书。对此,校长解释称,他们使用的是“三本书”备课法。“三本书”即课标、教材、教师用书。课标供教师学习、培训和教研使用,落实到具体备课上,主要是教材和教师用书。统测课如语文和英语备在教材上,数学备在教师用书上。“三本书”之外是教案本,一周只需精备一课。我觉得用“3+1”备课法表述更为恰当。
仔细查看语文教材,有文字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笔做了勾画圈点,空白处写满了注释、说明,这些内容多从语文教师用书摘抄整理而来。数学教案之所以是数学教师用书,是因为数学教师用书上有教材的全部内容,教材与教学用书合二为一,不需要再搬移,只需阅读、勾画、圈点、标注、理解运用就行了。他们的说法是,课标是方向,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教师用书是教学的建议和补充,用好教师用书,肯定“大谱不失”。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常规环节的重复抄写,极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这一看一听让我百感交集。一直以来,无论是大班额的城镇学校还是偏远乡村的小规模学校,主要统测课都是青一色的手写教案,环节要齐全,书写要工整,审阅要及时。这些工作背后是教师艰辛的付出,或者说沉重的负担,可以这样说,教师“苦教案久矣”。比如,小规模学校教师任课门数多,写的教案自然也多,多到三四本。城镇大班额学校将重心转到作业批改上,但手写教案也要耗时费力。计算机已经普及,信息技术如此发达,为什么不用打印教案?学校的回答是前些年一度使用打印教案,部分教师下载粘贴,照搬照抄,不看不改,没有起到应有的备课作用。为治理这种不良现象,主要测试课程一律手写教案,逼迫教师放慢节奏,深入钻研教材。实际情况是,手写教案并没有完全改变个别教师态度不端正、敷衍塞责的现象,教学经验丰富、认真负责的教师为了应付检查反而干起了抄教案(名优教案或自己的旧教案)的勾当。
在教育管理中,无教案上课被定性为教学事故,并被大多数管理者认可。此外,教案与上课内容不一致也要问责。这两种情况显然是把写教案等同于备课了。教案是备课的显性表现形式之一,但不是全部。备课还有隐性表现形式,如内容方法思路熟记于心,活动操作演示熟练于手。另有部分教师在旧教案上修修补补或直接拿着旧教案上课,算有教案还是无教案?教案与上课内容不一致,大概有三种情况:一是脱离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胡乱应付,不知所云。二是没有脱离教学目标,常规性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三是实际教学效果比教案预设效果更好。第一种显然是无准备上课,必须问责。第二种可能内容调整了,情有可原。第三种又可以衍生出两种情况,其一,教案纯属应付检查,与上课无关。其二,预设一般,生成更佳。由此看来,备课上课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如果用简单思维处理,势必会犯很多低级错误。
怎么备课最实用、有效?绝大数一线教师认为最好备在教材上,最无用的是抄写教案,但他们没有话语权。在日复一日的重复抄写中,负面情绪与日俱增,直至消磨了教学热情。以课后反思为例,本是教师的个性表达,当统一到教案中的一个环节,还要求每节课都反思出新东西,抄写“反思”也就成见怪不怪的事了。
当我们纠结于教案这一“技术”难题时,不妨回到哲学层面问一问:备课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把教案写好,而是把课上好。上课是为了什么?不是教学流程顺畅,不是课堂气氛活跃,而是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得到发展。在备讲辅改测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不指向学生的行为都是低效劳动,甚至是无效劳动。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做出如下反思。
第一,认识教师。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反复强调,教师工作是一种脑力劳动,是创造性劳动。在看似重复的备讲辅改测中,教师饱满的热情和阳光的心态犹为重要。要做到这些,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热心、爱心、耐心和恒心。教育管理的深层职能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不放心教师,不呵护教师的自尊心,以无意义和重复性的劳动使教师劳心、累心甚至伤心,管理者时时刻刻提防教师“出工不出力”,教师时时刻刻为“计时”“计件”所困,既要自由舒展,又要捆绑手脚,教育的创造性就成了空话。
第二,信任教师。现在的中老年教师都接受过师范教育并有丰富的经验,经过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摸爬滚打,对教育教学有一定的教育情怀。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普遍接受过高等师范教育,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在上有学校层层监管、下有学生及家长的盯防下,特别是定期不定期的的测试竞争下,偷奸耍滑的是极少数。学校不能因为极少数教师偷懒,让绝大多数教师承受惩罚性抄教案劳动。以评课为例,指出优点、不足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但有个乡镇学校就是无法实行,说优点皆大欢喜,说不足就板起面孔。校长和教导主任想了个过渡办法,让老师们把不足私下说给他们,他们承担扮黑脸得罪人的角色,以此推动教育教改缓慢向前发展。同样,一个偏远乡村教学点的教师,在缺少图书、报刊等教学资源的条件下,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竭尽所能把学生教好。不只“庙堂”里的高层领导在思考怎么提高教育质量,身处“江湖”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心情更加迫切。
第三,反思教案。教案包括教的设计、学的设计、导学的设计,功能和作用是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熟悉教材内容,理顺教学思路,能够顺畅地传授知识、示范方法、启迪智慧。新任教师需要约之以规,严格教案书写的环节、思路和流程,熟练教师大可不必循规蹈矩,要给予适度的自由。教案可以带到课堂上,也可以不带。课堂上可以看教案,也可以不看。课堂上真正起作用的是教材。尽管现在有“教材无非是例子”“用教材教”的提法,但真正脱离教材的课非常少。教师吃透教材,学生学会教材,教、学、评不偏离教材,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
第四,自由选择。备课包括写教案,都是达成教学目的的手段。目的只有一个,但工具可以有多种,教案书写也可以选择硬笔手写、键盘输入、语音录入,如果有现成的教案,或者在现成教案的基础上适当修改,也未尝不可。一些地区推行集体备课,如果不用电子文档,召集、书写、修改、传阅,成本会大大增加。再如板书,原来只有粉笔一种书写方式,后来依次出现了记号笔、白板笔、一体机触摸书写等方式。有的老师上课没在黑板上写粉笔字,听课者就指责其没有板书,听课者显然误把“粉笔板书”等同于“板书”了。在手段和工具运用方面,我们应该给教师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
第五,用好干预。备课、上课是教师的事,其他人介入诊断、指导、评价,是对教学的干预。干预具有预防和促进双重作用。一是教案检查,课前、课中比课后好。有些学校在期中、期末或月底检查,属于滞后的情况,低质量的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二是同为课后检查,检查作业比检查教案好。教案只是教师上课的预设,作业则是教师教学后的产品,特别是试题化的作业,能起到既练又测的作用。三是测评,所有课程测评比部分文化课程测评好,过程与结果并重比重结果测评好,重长远发展比重短期结果测评好。当然,对测评结果的运用也要慎之又慎,切忌一有“风吹草动”就失态失控,一次测试不理想就定性为“薄弱学科”。
“3+1”备课法虽是“老生常谈”,但其以高阶学习解决低阶问题的维度,学中做、做中学、做中创的路径,把减负与赋能有机结合的效能,为教师创造了自由的环境和增值的空间。当然,这只是备好课的前提和基础,要产生更好的效益,还要看学科知识储备、对校情学情的掌握和方式方法的选择,以及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作者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