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课标·语文 编者按:今年1月中旬,教育部正式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今年秋季开始执行。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历时四年,凝聚了260多位专家的智慧与心血。新课程标准将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对2000多万高中生的学习产生重大影响,课程周刊从本期起,分学科对高中课程标准进行分析解读,敬请关注。 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发展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师迫切的要求和心愿。作为先行试点的学科之一,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在2014年初便先于大多数学科开始。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迫切性。 一个国家语言文字的发展和传播,不但直接影响这个国家对外交流的软实力,而且与发展本土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同时,只有创建具有本国特色的语文课程,才是最具有世界性的,也才能与世界各国平等对话。 修订重点关切五大问题 本次语文课标修订的总体思路: 一是坚持语文课程学科内容与育人目标相融合的改革方向,突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 二是确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将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落实到语文课程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究竟是什么?需要进一步提炼归纳,以便教师把握。 三是在总结概括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要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特质,准确把握语文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定位。经过十余年的实验,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已经进一步证实。语文课程技术主义、知识本位、文本为纲等片面的做法要进一步摆脱。对这些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在修订时必须做出明确回答。 四是根据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特征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语文课程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走出知识本位、技术主义、文本为纲、讲解分析的传统教学模式,根据新的改革思路调整课程设计和实施路径,加强情境化、结构化和选择性,以及教材编写、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对此,语文课程标准需要提出可行的方案。 五是增强考试评价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与高考有机衔接,体现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新考试协调一致的思想。 上述五个方面的问题,在这次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中,被作为重点问题进行了研究,但真正解决,还要靠全体教师在今后的实践中共同努力。 从四方面凝练语文核心素养 凝练学科核心素养,是这次课程标准修订对每门课程统一的要求。语文课程既然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总目标下,必然要承担与自己特质密切相关的目标责任。 这次课程标准修订,我们把语文核心素养凝练为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是互相关联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课程独有的能力要求——要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建构语言运用机制,增进语文学科素养,努力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其他三点也都与语言文字的运用有关——要在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推进思维机制的发展,提高思辨能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要激励学生在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以及在生活中,坚持对美的追求,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要使学生在语文课程中进一步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关注当代文化,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这样明确的概括是第一次,对语文教学各个方面都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是亮点 素养是面对学生的,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这次课程标准修订,提出了一个学习任务群的组织课程的综合方法。 所谓学习任务群,是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和应用系统。 学习任务群涵盖学生生活、学习和日后工作需要的各种语言活动类型,除着力培养语言运用基础能力外,还充分关注跨文化、跨媒介等语言文字运用新视角、新手段,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学习任务群是根据这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精神,吸取十余年来优秀教师成功的创造性实践,将国外教学先进经验中国化的一种创造,是这次修订的一个亮点。 学习任务群与过去的教学模式有内在的区别——课程中有文本,但不以文本为纲;有知识,但不求知识的系统与完备;有训练,但不把训练当作纯技巧进行分解训练。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体,师生互动。 学习任务群分布在高中三个年级的三类课程(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中,最大限度地达到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增强的目的。课程标准设置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阅读与研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外国经典作家作品研习”等18个学习任务群,有的分别落在这三类课程中,有的则贯穿三个学习阶段;有的单独做成单元,有的可以以同一个主题拼合不同的任务群来实施。18个学习任务群组成一个横向联系、纵向递进的课程系统,并且测算了各任务群所占课时的比例,特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的比例,做了必要的规定。这样就避免了课程实施中的随意性,增强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语文课程将按照这些学习任务和相关的目标进行教学、评价的设计并开展具体的学习活动。 学习任务群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为体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学习任务群改变了传统的单元课文呈现方式和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落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语文学习活动的导引作用,有利于学生探索个性化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这对体现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教学模式,具有更高的境界,比起学生被动地听命于教师,教学组织和实施的难度增加了,但这是语文改革的必经之路。 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凸显 整本书阅读,作为一种阅读策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外阅读中已经提出。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把“整本书的阅读与研讨”设计为了一个任务群,它可以单独设置单元,也可以贯穿在其他任务群里实施,比之已经在课外阅读中提出的、作为阅读策略的整本书阅读,它有着更为明确的目的,做法上也有所突破。 互联网环境下,阅读容易走向实用主义甚至功利主义,浅尝辄止、断章取义地截取片段信息。强调阅读整本书,正是针对这种现象。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读懂文本,把握文本,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对提升运用语言能力和加深思想深度、学会在大量的文本中过滤和吸取多种信息,是非常有益的。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内容、目标和教学提示。其中特别提出“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教师应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惑”,这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选择好书,而且自己要读好选择的书,并且要关注不同学生的读书习惯和兴趣,才能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课程实施应注重整合 新课标已经颁布,在教材编写、教学和评价的实施中还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把握好语文课程的定位。“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里面“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实践性”和“综合性”应当是语文课程实施不可偏离的关键点。“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思维、审美、文化的教育应该和它融合在一起。 第二,坚持语文课程的价值导向和基本学习方法。要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用恰当的方法把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自觉的教育贯穿语文课程实施的全过程。要坚持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注重读书思考、积累梳理和运用实践,促使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 第三,整合“学习任务”,紧抓“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根本途径是语文实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实施要把追求语言、技能、知识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任务,通过情境化、结构化的设计,组合成“群”,争取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语文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科书和教师引领下的自主的语言文字运用实践,活动内容应该紧扣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任务和语文核心素养。 第四,实实在在做好探究、创新的教育。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发现、创新,探究学习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紧扣语文课程的目标,从贴近学生的课程内容和生活现实中的事例入手,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要重视在探究中培养严谨求实的作风。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 本栏目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合作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