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14年,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6.5%,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但从微观上看,优质的高中教育资源在总量上较少,在空间上分布还不够均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优质教育的期盼更加紧迫,使得示范性高中的建设更加受到关注,也使得示范性高中示范、带动作用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因此,开展示范性高中的示范效应实证研究对推进普通高中的有效发展及示范性高中的自身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以江苏、安徽、广西、浙江、山东5省(区)的部分示范性高中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教师进行抽样调查,在5省(区)共发放39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量符合研究的样本需求。 参与调查并反馈有效问卷的教师在性别、任教年级方面分布均衡,35—55岁的教师占71.79%,教龄在11年及以上的占78.21%,具有高级职称的占56.67%,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98.97%,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19.74%。 1 示范性高中应加强对薄弱校需求的研究 (一)示范性高中发挥示范功能最普遍的方式是开公开课、接受参观及教师培训 示范校发挥示范功能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在调查中,我们列出了接受参观、开公开课、干部培养、教师培训、管理模式输出、课程资源输出、教学模式输出、德育模式输出、办学理念影响、设施共享及其他共计11个选项。统计显示,排在前三位的方式分别是开公开课、接受参观及教师培训,占比分别为82.82%、80.26%、77.18%。 虽然开公开课、接受参观以及教师培训对薄弱校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有利于薄弱校教师直观感受示范校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但示范校功能的发挥仅靠这三项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有助于薄弱校深化发展的方式。调查显示,管理模式输出、课程资源输出、教学模式输出、德育模式输出、办学理念影响的占比分别为33.85%、40%、44.36%、40%、53.33%,这些方式对薄弱校的影响较小。 笔者认为,要想更好更深入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示范校需要运用更为深入有效的方式。管理模式输出等前文中占比较小的示范方式,在一定意义上更具影响力,对薄弱校发展更具深化价值,需要示范性高中予以充分关注。 (二)示范性高中示范性发展程度整体较好,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学理念及学校文化 示范性高中在不同方面的示范性发展程度不同。调查显示,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学理念、学校文化三个方面,选择“非常好”或“比较好”的教师占比为90.25%、82.31%、78.97%,排在前三位。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三者都属于学校发展中“务虚”的内容。 学校发展需要“务虚”,也需要做实,尤其要在课程建设、教学模式、德育模式、学生管理、师资建设、教育科研、学校管理及帮扶薄弱学校发展等方面着力。 帮扶薄弱学校模式(61.79%)、帮扶薄弱学校发展理念(66.41%)、学校管理(66.92%)排在相对靠后位置。其中,帮扶薄弱学校模式比例最低,表明示范性高中在对薄弱校或其他学校的示范引领上,更多地带有随机性和随意性,没有主动建构帮扶模式,没有有计划地设计、实施与引领。示范性高中还需要加强对薄弱学校的研究,加强对示范引领模式的研究,以便建构一种更有利于引领示范价值发挥的帮扶模式,从而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实现对薄弱学校的引领与影响。 (三)示范性高中办学对学校发展的作用较大,其中学校知名度提升、家长认可度提升及社会认可度提升排在前列 在“请您对贵校示范性高中办学所起的作用进行评价”调查项中,教师在学校知名度提升、家长认可度提升、社会认可度提升三方面认为“作用很大”或“作用较大”的,占比分别为74.88%、74.87%、74.61%,排在前三位。可见,示范性高中办学对学校自身的发展影响很大,能够进一步提升学校知名度、家长认可度和社会认可度。 调查同时显示,示范性高中办学对学校发展作用相对较小的方面包括帮扶薄弱校发展(62.05%)、促进区域内校际均衡发展(65.90%)等。由此可见,示范性高中在帮扶薄弱学校发展及促进区域内校际均衡发展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在示范引领作用的发挥上还有一定的问题。示范性高中需要在进一步促进自身知名度提升的同时,发挥更大的示范引领价值,在带动薄弱学校发展及促进区域内校际均衡发展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这是当前教育改革均衡发展所急需的,也是国家出台示范性高中教育发展政策的应有之义。 (四)影响示范性高中发展的因素较多,最重要的因素包括学校文化、教师专业水平和学校特色 在“请您就下列因素在示范性高中发展中的重要性作出评价”调查项中,认为学校文化、教师专业水平、学校特色因素“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的教师占比分别为87.70%、87.70%、88.47%,排在前三位。由此可见,在示范性高中发展建设上,教师更看重软件内容,更注重学校的内涵发展,不管是学校文化,还是教师专业水平及学校特色,都属于学校的软实力,都是学校走内生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这一结果无疑打破了人们对学校发展的传统认知——认为学校发展更需要外部尤其是政府的政策、资源倾斜等支持。 学校发展确实离不开政府支持,但更需要学校挖掘内部潜力,深化内涵发展,在文化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特色形成、质量提升等方面着力。示范性高中发展不能固守“等靠要”思维和依赖政府的办学思路,而是要基于学校自身实际,通过理念引领、文化认同、教师专业提升、课程资源开发、治理水平提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等进一步促进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高校或科研部门专家指导(75.64%)这一因素的评价及认可度相对较低,说明专家指导的方式及效果值得思考。 2 示范性高中应在理念引领上发挥更多作用 (一)示范性高中需要加强自身内涵建设 为了更好地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示范性高中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只有把自身建设好了,做到特色鲜明、内涵充实、品位提升、品牌凸显,对其他学校才有参考借鉴价值。 但调查发现,很多示范性高中自身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在一些学校,教师对办学理念的内化不足。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办学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学校办学过程中的精神内核,引领并支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在办学实践中,要按照办学理念的要求明确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发展思路,确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设计并组织实施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使学校运行成为践行办学理念的过程,避免办学的盲目性。调查显示,仅有49.23%的教师对学校办学理念非常了解,还有11.28%的教师不太了解。笔者认为,办学理念不是学校的装饰品,需要内化为每位管理者、教师、学生的日常行为,示范性高中尤其需要在办学理念引领发展上发挥示范价值。 除办学理念内化不足外,教师中还存在着对学校发展规划了解不够及对学校规章制度不够满意等问题。例如,仅有28.72%的教师对学校发展规划非常了解,42.31%的教师比较了解,仍有28.97%的教师不太了解或不了解;此外,仅有19.49%的教师对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非常满意,45.13%的教师比较满意,还有35.38%的教师不太满意或不满意。 (二)示范性高中需重视示范引领方式的探索 国家建设示范性高中的初衷就是打造一批榜样学校,让这些学校在实行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示范性高中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帮助其他学校共同发展。正如《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认定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的通知》所指出的:“所有已经认定的示范高中和拟申报示范高中的学校,要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方面起示范作用;要在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课程改革上起示范作用;要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起示范作用。”但示范性高中在关注其自身发展时往往忽视了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没有探索出更有效的示范引领方式。 问卷中有调查项是“您认为本校的示范功能发挥程度如何”,32.05%的教师认为发挥非常好,38.21%的教师认为比较好,仍有29.74%的教师认为发挥不太好或不好。调查还发现,虽然上级教育部门制定了示范性高中派遣优秀教师支援农村高中的政策,但示范性高中的领导往往不会派出本校最优秀的教师,只是象征性地派出非重点学科的年轻教师。 (三)示范性高中需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问卷设置了开放性题目“您认为贵校作为示范性高中在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您有何建议”。统计显示,答案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教师”一词,共计106次,涉及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提高教师待遇。多数教师都反映教师待遇太低,与教师的工作付出不成比例,需要国家出台更多更好的政策,不断提高教师待遇水平。比如有些教师提出“教师的付出与收入及社会地位严重不一致”“提高教师待遇,让教师安心教学,留住年轻教师”“特别是对教师的奖励要像从前或超过以前的奖励,绩效工资要跟公务员一样全额领取,年终另外奖励。现在,绩效工资打击了大多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提高班主任待遇”等。 二是加强教师培训。教师培训是教师职后接受教育的重要形式,没有对教师更好的、更有效的培训,就很难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很多教师反映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如有教师指出“加强教师培训的力度和实效性”“加大对教师培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等。 三是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很多教师反映高中教师工作压力大、负担重,如果没有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教师工作很难有积极性,且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再加上教师自身待遇不高,更容易让教师失去工作动力。如有的教师指出“教师住房没有解决,教师无法安心工作”“充分调动在职教师的积极性,特别把高水平教师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以提升学校各方面示范性”等。 四是重视对教师的人性化管理。教师作为知识分子,需要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宽容与尊重、民主与和谐的环境,只有体现人性化管理内涵,才能让教师更好地发挥自身潜能,全身心地为教育事业作出更大贡献。比如,有教师指出“目前挺好,可以更加人文”“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不要官僚,不要官威”“关爱学生,也要关爱教师”等。 【作者徐金海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中西部乡村高中校长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BFA170237)的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