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将校长所忙概括为“党政工团少,工农兵学商,吃喝拉撒睡,生老病死伤”,虽然有些笼统,但这些大抵透露着校长的忙碌。在交通和通信更为便捷的当下,文山会海尤甚,使得校长深陷各类事务。也有人认为,校长要做“大事”,不必拘泥于小节,尤其不可陷入事务堆中。笔者认为,面对纷繁的杂务,校长虽不能置身事外,但要忙而得法。 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校长首先要做的“大事”就是学习。校长的好奇心和学习力是学校发展、变革的重要推动力。校长不必一天确定一个办学思想,也不必每时每刻关注教学质量,无须每时每刻关注课堂,也不可能每时每刻找教师问寒问暖,更无法从早到晚四处化缘,但必须用智慧引领学校发展。而这种引领并不需要每时每刻的劳作。因此,所谓忙得“没有时间”,其实是个伪命题。校长要防止专业错位,要学会“断、舍、离”,要关注“窗外事”,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从现实来看,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校长大有人在,充耳不闻“窗外事”的校长也不鲜见。有些校长不看书不读报,至多不过在手机上读点“心灵鸡汤”,见识和思考庸俗而贫乏。其于世无闻的最大理由不单是“忙”,还有个“无用论”,觉得没必要看东看西,集中精力抓好教学就可以了。殊不知,校长的见识影响学校的质量提升,校长的视野决定学校的发展走向,校长的智慧影响学校的文化竞争力,校长的情怀决定学校的精神格局,校长的洞察力决定学校的气象。校长封闭则学校封闭,校长是“井中蛙”,师生头顶上就不可能有浩瀚的天空。 古人尚有此家国情怀,今日之校长焉能不力行垂范?“三个面向”就是今日校长的视线所向。校长要内看国情外看世界,回溯历史前瞻未来,立足学校放眼全球,丰富理论不断实践,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教育。同时,还要深刻把握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事理本源上深切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有自己的判断,不人云亦云。只有将师生成长、学校发展与国家兴盛、民族振兴紧密联系起来,为国育才,发展个人,才谈得上实现校长的教育使命和职业抱负。 宁静以致远,但安静做真教育,不等于关门做教育。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故教育不能脱离大社会。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校园的安静和课桌的平静,需要校长有非凡的领导艺术和管理策略。校长的洞察力、改革勇气和变革领导力来自“睁眼看世界”。校长的修为是运筹帷幄的基石。把握大势,顺势而为,才能建功立业。现当代中国教育史上那些永垂史册的教育大家,前如蔡元培、马相伯、梅贻琦、张伯苓等,后如马寅初、匡亚明、王亚南、蒋南翔等,既德高望重、学贯中西,又胸怀天下、情系苍生。一位伟大的校长,内心必然是冷静与火热共存、现实与理想同在。 当前的教育大事和大势是什么?这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校长要明白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须深刻领会“九个坚持”“六个下功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如果我们仍一味关起门来搞“野蛮的应试教育”,眼中无“人”,鼠目寸光,逆世界浩荡潮流,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既不可能让人民满意,也无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校长在错误的方向上越努力,学校离教育的本质就越远。 校长要敬畏自己的专业,专业精神应成为“好校长”的信仰。2015年年初,教育部先后印发各类校长(园长)的专业标准,强调“校长是履行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校长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带头人,担负着引领学校和师生发展的重任”“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将学习作为校长专业发展和改进工作的重要途径”。总而言之,从专业角度看,校长一定要两耳常闻“窗外事”。 (作者系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