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涉及的知识点很多,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该怎样设计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其自主学习?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设计应该是整体感知与局部品读的结合,应该是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辨的学习活动。抓住契机,巧妙设置问题,对整个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的形成尤为重要。 精当设置问题,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学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上。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 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是一门兼具感性色彩与理性色彩的学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语文教学大多是以提出问题为出发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设计一个好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还能调动学生带着释疑的心理去细心研读课文,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 在阅读时,应该注意两点: 一是要由感性体味的浅层阅读,转向理性思考的深层阅读。 阅读是复杂的动态思维过程,不仅要唤起头脑中储存的知识信息,更主要的是对信息进行筛选、提取、整合、分析。朱绍禹先生将阅读分为复述性阅读、解释性阅读、评价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并指出其思维水平呈现出由浅入深的态势。 在一节《阿房宫赋》的教学课中,学生解读杜牧立的“意”后,执教老师这样说:“流畅的表达,不仅有‘读’而且有‘析’,不仅有‘析’而且有‘赏’。”读、析、赏,三个层面的逻辑,被老师迅速捕捉到,一言以蔽之,言既极简,而意又悠长。 为帮助学生理解“发人所未发”的大原则,老师说:“他总是能发现别人所未能发现的历史,在这样的历史当中读出自我、读出个性、读出生命、读出大美。”此中亦有几个层次,由自我而明个性,由个性而思生命,由生命而悟大美。于旁征博引后,老师回归《阿房宫赋》。她说:“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离秦朝很远,但是他的心灵离秦朝很近。”“只有当你将一个事物写到极处的时候,它的衰才那样地令人震撼。”盛极而衰,历史规律。此句中既点明杜牧描写阿房宫用笔之奢,又巧妙地蕴人生哲理于其中。 二是要改变碎片语言感悟的阅读指向,转向逻辑性体味的阅读。 课堂教学设计应该是整体感知与局部品读的结合,应该是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辨的学习活动。抓住契机,巧妙设置思辨性的问题,对整个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的形成尤为重要。 建构主义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的增长有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方面,人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来实现认知结构的完善。因此,教师不妨在学习新课的时候运用对比教学方法,尤其是将以前学过的有关知识与之进行联系比较,在分析比较中把握二者的本质联系和区别。例如在《窦娥冤》一课,很多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元代戏剧,陌生的文学形式与学生日常的表达习惯差异很大,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窦娥这个封建社会中的底层妇女形象。而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也是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不幸妇女,二者同样命运悲苦,性格善良淳朴,但是由于生活经历与生活环境不同,她们对于不公的命运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个选择逆来顺受,一个选择与命运抗争。因此,可以设计“窦娥与祥林嫂形象异同分析”这样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理性地分析与比较,自己把握窦娥的鲜明性格,从而提高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 巧妙点拨引导,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 在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本都能够体现美。不同题材的文体会有不同的语言美:古诗词对仗工整,注重押韵之美;散文语言朴素,注重意境之美;小说描写细腻,注重人物之美……罗丹曾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去发现文本中的美,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 阅读《胡同文化》时,我要求学生在课本的基础上寻找相似的案例,以拓宽审美视野。课堂上,我和学生们一起开展民居文化的审美研究,将北京四合院、陕西土窑洞、江南民居和本地民居的审美融合在一起,分小组进行审美研究,这样的审美开阔了学生的审美视野,深化了课本传达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情感。一位教育家说:“文本教学的审美意义就在于在课本审美基础上,审美脚步走得平稳,走得潇洒,走得遥远。”基于审美的教学探索,就是要努力引导学生在文本情境的审美享受中拓宽、走远,让学生的审美激情在拓宽中有效释放,从而积淀审美素养。我们有时感叹,名师们课堂上一言一语,看似不经意,实则“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立刻变化为一种审美的热情和方向。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也有“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审美新感觉。因为他们的审美活动,较好地做到了适时推进,既享受了文本的情蕴之美,又积淀了学生的审美激情。 总之,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早关注与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以及把握语文教改的时代脉搏。而对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尤其是“语言”素养的思考与探讨,则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认识语文学科的核心诉求,进而探索与实施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与学。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第四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