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中小学教学以分科教学为主,学科之间知识割裂、壁垒分明,彼此割裂的分科教学和碎片化的知识传授难以发挥整体育人功能,学生的学习以机械重复平面式的学习为主,深度学习很难发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提升。而学习共同体,对于打破当前分科教学的弊端、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具有积极意义。 所谓学习共同体,就是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组成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互助学习、项目学习等,让学生真正回到学习生活的中央。学习共同体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既可以是本班学生的组合,也可以是跨班级、跨级部学生的组合。 学习共同体有何独特价值 学习共同体和一般性学习组织的最大区别,正如炭和金刚石,两者所组成的元素是一致的,但由于排列组合的方式不同,导致其硬度和物理特性有巨大差异。学习共同体,就如同一种催化剂,它打破旧有组合,经过重新组合,做到搭建新平台,创设新环境,激发新动力,启迪新思维,促进深度学习。 学习共同体使学习由个体学习转变为团队合作。俗话说,“要想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就结伴而行”。学习共同体使学生的学习由个体的单打独斗转变为团队成员的相互协作。有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的集体才叫团队。在这样的团队中,不仅学生的学习得以深入,更关键的是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得以激发。在学习共同体中,更多是基于学生自愿和学习需要组成的团队。在这样的团队中,每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每名学生都得到成长,每名学生都享有尊严。 学习共同体使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确定研究对象和学习内容的主体,而不是由教师或家长来指定或强加于学生的。这样的研究对象和学习内容,学生更感兴趣,更贴近学生实际,更适合学生的成长需要,学生的参与欲望和探究意识也更加强烈。 学习共同体使学习由平面化转变为立体化。当前以分科为主的学习,学生学到的更多是碎片化的割裂的知识,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系统深入的学习。学习共同体突破了机械重复平面式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由点及面,步步深入,变得“立体”,同时还可以调动来自不同学生、不同场景、不同维度的学习资源,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激励学生动手实践、深度探究,使之成为引发深度学习的催化剂。 学习共同体的核心价值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引领学生由“做题”转变为“做人做事”,从而使学生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获得提升。 学习共同体的5种基本形式 晏婴小学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5种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形式。 小组合作型共同体。小组合作型共同体,就是以本班学生自愿组成各种学习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小组有多种形式,既可以邻座数名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学习需要,不受限制地跨座区组成合作小组。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不同学科的学习需要选择多个不同的合作小组,在这种自愿、灵活的合作小组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得以提高。 社区互助型共同体。社区互助型共同体,就是以某小区内的本班学生组成互助型学习小组,开展互助互学。如:晏婴小学的“创意表演课程”就是以课本剧的创编和表演为主要形式,以本班居住在同一生活小区的学生为主,利用课余时间自发组成互助型学习共同体。课本剧的编剧、导演、演员、旁白、主持等各种角色都由学生担任,道具、排练、演出、清场等各个环节都由学生分工负责。“创意表演课程”使得学生在课本剧的创编和表演过程中,既要动脑(剧本创编、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合理分配角色),又要动手(道具制作与采购、布置彩排现场)动口(联系排练场地、矫正演员口语)。同时,家长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家长既要参与课本剧的编排与指导,还要参与服装、道具的筹备及各项服务工作。 项目主题型共同体。项目主题型共同体,就是学生以某一项目为纽带进行主题性学习。随着晏婴小学课程整合的逐步深入,课堂由原来一成不变的教室,到搬入图书馆、自助书吧、实验室、公园、社区、超市、温室大棚、采摘园、科技馆、博物馆等,统筹利用了校内外课程资源,拓展了学生活动空间,丰富了学生学习方式,增加了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为学生成长搭建更大的舞台。课堂“疆域”的拓宽,为开展项目学习提供了基础。项目学习,使教师能够站在培育“完整的人”的高度去设计、开发课程,它拆除学科藩篱,打破学科边界,构建跨界学习“立交桥”,使学生获得“左顾右盼”的综合能力。如:晏婴小学多名教师联合开发的“无线电测向”课程,涉及科学、数学、体育等多个学科。该课程以无线电测向为主要载体,就是事先将无线电发射器藏于一隐秘位置,学生自愿组成项目学习共同体,并进行适当分工。在这样的项目学习共同体中,每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并能与其他同学进行有效合作,那些在学科学习中找不到感觉的“边缘生”也找回了自我,信心得以增强,能力得以提升。 兴趣自选型共同体。兴趣自选型共同体,就是以兴趣和爱好为纽带,自愿结成的自主式学习共同体。晏婴小学构建了包含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为主的个性课程体系,打破了年级和班级界限,全校1860名学生实行选课走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课程。选课走班,为学生发展提供多元选择,学生由被动学习者转变为课程选择者。以晏婴小学“篮球精灵课程”为例,该课程凝聚了一群视篮球为生命的“精灵”,他们来自全校不同的班级,甚至来自不同级部。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研究篮球起源,练习篮球技能,钻研篮球规则,体会篮球精神,这些学生不仅人人可以上场比赛,还可以担任裁判员、教练员、记分员,甚至可以担任队医。 深度持续型共同体。深度持续型共同体,就是学生以课程为纽带组成学习小组,持续引发深度学习。如:“视觉思维课程”是晏婴小学教师开发的跨学科课程,它既涉及美术课程,又涉及传统文化课程,打破了学科的局限和边界,立足于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和探究获得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思维能力等多种能力。该课程的施教时间跨度为一个学期,学生对课程的学习要经历画出来、写出来、展出来、讲出来等多个阶段,引领学生步步深入,持续引发学生深度学习。为了进一步引发深度学习,晏婴小学的课表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由原来的一成不变的“老面孔”变成了灵活多样:平行班级之间课表不同,同一个班级不同周次课表也不同;既有长课、短课,还有单排课、联排课;既可以周内灵活调整,也可以跨周课时合并。这样,课表因课程实施的需要而自主调整,更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学习,更有利于引发学生深度学习。 如何保障学习共同体发挥作用 强化教师指导。学习共同体的组建与实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在学习共同体的运行过程中,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引领学生由“解题”转变为“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综合能力。 培养“小带头人”。学习共同体不同于一般性学习,需要学生更多地去做现场调查、实地测量、实际操作和深度探究,需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这些能力都不会凭空获得,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培训,尤其是要加强对“小带头人”的培养,使其发挥“带头大哥”作用,做到以点带面、循序渐进、整体提高。 发挥家长作用。学习共同体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协助。学习共同体开展各种活动所需场地的协调、学习器材的购置,以及遇到困难时的指导和帮助,都需要家长及时伸出援手。 建立评价激励机制。任何学习方式都离不开评价机制的建立,对学习共同体而言更是如此。学习共同体的评价,从评价主体来讲,可以采取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从评价手段来讲,可以采取纸笔测试、学习项目完成情况诊断、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等多种方式,做到以评价激发学生兴趣,以评价引发深度学习。 |